跳至主要內容

    風暴潮與海浪

    風暴潮與海浪

    劉迪森
    2019年5月

    風吹過海面產生波浪並沿著風吹的方向傳播,波浪隨著風力的增強而增長。颱風可在外海上產生超過10米高的巨浪。風暴潮則為與熱帶氣旋相關的低氣壓及大風的共同影響下而導致海平面上升的現象。主要機制為熱帶氣旋的大風將海水推向岸邊,並於沿岸地區堆高而產生風暴潮(圖一)。
    圖一
    圖一   熱帶氣旋引發的風暴潮和越堤浪的示意圖。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除了為香港帶來嚴重的風暴潮之外,還引發了巨浪(圖二)。這些海浪泊岸時的高度甚至可以超過海堤的高度而成為越堤浪。越堤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在大浪泊岸時間歇地發生。越堤浪加上颱風引發的風暴潮可導致沿海地區嚴重水浸(圖三)。至於海浪有多高並導致多大的水浸程度就取決於多個氣象以外的因素,例如海岸線的形狀、座向、海床深度和海堤結構等。就如山竹的例子般,香港在不同地點所經歷的海浪高度可以出現極大的差異。
    圖二
    圖二   山竹帶來的嚴重風暴潮引致水位上升而導致大澳水浸。(相片由 Joyce Nip 提供)
    圖三
    圖三   山竹帶來的風暴潮及巨浪導致鴨脷洲嚴重水浸。(相片由 H.C. Chan 先生提供)。
    目前,香港天文台、海事處、渠務署及香港機場管理局共運作12個潮汐站以監測香港不同地點的實時潮汐變化。土木工程拓展署亦在交椅洲及西博寮海峽附近運作兩個設於海床的波浪記錄儀,以進行長期波浪監測(圖四)。
    2018年山竹吹襲期間,鰂魚涌的最高水位上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88米及最大風暴潮2.35米,而在交椅洲及西博寮海峽錄得的最高波浪高度則約為6.8米。
    圖四
    圖四   香港潮汐站及波浪監測站的位置。
    QR code